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2024-12-23 15:46
近期,冷空气频繁来袭,我国多地刷新立冬后的气温新低,供电和供暖需求显著增加,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记者了解到,当前煤电、油气企业开足马力增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增添绿色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2024年,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煤电油气”开足马力
作为国内大型民生供热央企,中国华电拥有128家供热单位,供热装机9881万千瓦,供热面积突破8亿平方米,进入12月份以来,集团公司居民采暖供热量4150万吉焦。
让老百姓温暖过冬,煤炭的充足供应至关重要。华电煤业公司成立电煤保供专班,建立煤炭主产省份与主要消费地区的协同保供机制,千方百计保障重点区域燃煤需求。截至目前,华电煤业全年煤炭产量5970万吨,完成电煤保供超4257万吨,保供运输辐射距离2500余公里,日均外运量达12万吨。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获悉,2024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煤炭稳产稳供,全年全国煤炭产量约47.6亿吨。近期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亿吨以上,可用天数超过30天,迎峰度冬电煤供应充足。
“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2025年宏观经济持续企稳回升,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加。预计2025年煤炭市场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时段性波动的发展趋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张宏表示。
今年采暖季,通过增加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液化天然气、储气库采气量等多方面举措,我国天然气保供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原油产量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
在西南,涪陵页岩气田新增1213.56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至此,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提交探明地质储量达10188.8亿立方米,成为中国石化首个万亿立方米页岩气田。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累计生产页岩气超700亿方,约占我国页岩气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东部,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实现了“北气南下”直抵上海,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联通,进一步覆盖浙江、安徽等地。预计2025年,通过中俄东线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将进一步增加近50亿立方米,届时总量可达当前国家管网集团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的五分之一。
清洁能源助阵“风光好”
煤电、油气支撑能源供应的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正为迎峰度冬注入新动力。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发电能力近2100万千瓦,四川省内最大水库雅砻江两河口水库已于10月下旬首次蓄满。雅砻江流域拥有四川省内前三大水库,当前可调水量133亿立方米,梯级联合运行蓄能约262亿千瓦时,国投雅砻江公司通过发挥“一条江”联合调度优势,可为迎峰度冬提供有力支撑。
11月29日,三峡能源山西神池100兆瓦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12月2日,三峡能源安徽阜阳阜南300兆瓦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12月3日,三峡集团浙江分公司丽水市松阳5.45兆瓦分布式渔光互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一个又一个风电和光伏项目投产,不断充实能源保供新力量。
今年以来,我国清洁能源电力建设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全国发电总装机约33.2亿千瓦,发电量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亿千瓦以上,占新增装机的85%以上;风电光伏总装机13.5亿千瓦。
据透露,2025年,国家能源局将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全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亿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超过11亿吨标煤。
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
极端雨雪冰冻天气是冬季用能的较大不确定因素。近期,受冷空气影响,南方地区多地大幅降温,南方电网公司供电范围的贵州、云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发生电力线路覆冰。连日来,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出动近2000人次开展防冰抗冰保供电,累计实施融除冰线路50多条,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波动性、不确定性增多,提升调峰和储能能力也至关重要。
近日全容量并网发电的中国广核集团山东莱州土山600兆瓦“盐光互补”项目按照40.7%的比例,即244.2兆瓦/488.4兆瓦时配建独立储能,具备独立储能的全部功能。后续储能系统不仅可用于调节光伏发电的电力供应,还将参与市场化交易,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中广核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光明表示,中广核新能源将大力推进在鲁新型能源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千万千瓦“风光渔盐储”海上新能源产业集群。
抽水蓄能也成为保供的重要“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随着陕西省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日前全面投产,国家电网在运抽水蓄能机组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达4026万千瓦,占到全国在运抽水蓄能电站约70%,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预计到2035年,国家电网在运抽水蓄能电站规模将突破1亿千瓦。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解决安全稳定、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等问题。在电源侧上,进一步提升煤电运行灵活性,并积极探索清洁能源联营的绿电稳定供应模式。在电网侧上,着力优化电网主网,提高新能源外送比例,创新电网调度模式,推动配网高质量发展。在负荷侧上,探索绿电聚合供应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在储能侧,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与市场化运营以及车、桩、站、网融合互动模式。(记者 王璐)